听课前先发菩提心。今天听课学佛的目的是为了饶益天下所有众生,愿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虽然这样的愿望与我们的实力差距比较大,只要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差距会越来越小,总有一天会做到,不要担心现在能力不足。关键问题是今天能不能下这样的决心,而不是顾虑成佛和自己的距离有多远。首先大家下定决心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为了成佛所以我现在一步步地闻思修。
生活中的六波罗蜜
昨天讲过了布施,现在讲持戒。持戒分三种,一种是菩萨戒。现在讲菩萨戒第三个戒律:饶益有情戒,即帮助天下所有众生。
从帮助身边的人开始,尽量利益众生。众生无边无际,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帮助他们,但这不是问题,只要有利益他们的决心就已经很好了,这已经是非常好的开始,长此以往我们就能逐渐拥有这样的能力。
成佛的能力:先慢后快的增长
之前讲过,显宗的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实际上不一定需要这么长时间,因为我们现在没有什么境界能力,即使获得很小的进步,时间也极其漫长,但我们境界稍有提升之后,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也许短时间内就会有很大收获。通过修行,我们的能力一定会增长,这是肯定的,不仅佛经这么讲,我们自己也会在实际修持中深有体会:当我们精进闻思修时,就会有这种快速的进步。因此修行人要有自信,这在任何时候都极其重要。
第三条大乘菩萨戒:饶益有情戒。
大乘佛教最终极目标就是饶益有情。如果去掉这一条,那大乘佛教就没有其他内容了。
所有大乘话题都围绕着利益有情。如何饶益有情?《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就在讲饶益有情戒,我们可以用各种方法饶益有情,不过“菩萨地”中特别指出:饶益的对象有十一种人, 他们需要帮助,也是大乘佛教徒能够帮助的。虽然主要讲的是人,但不仅仅是针对人,包括所有众生都是我们饶益的对象。
饶益有情的前提是菩提心。
饶益有情的行为,大乘、小乘佛教都有,小乘佛教并非不利益众生,反之小乘行人同样为众生做很多的服务和帮助,比如现在的南传佛教法师们做了很多利益众生的事,佛教史上也有非常多的事例。除佛教以外,其他宗教、无神论者也有饶益有情的行为,比如做许多慈善活动,他们不但实际在做,很多时候比我们佛教徒做的还好。
既然大家都做同一件事,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发心。大乘佛教的饶益有情的行为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小乘乃至其他宗教、无神论者等,他们饶益有情的基础并不是菩提心,虽然不是,但都是好心、甚至慈悲心。
理论上大家很清楚,但对于大乘佛教而言,没有菩提心说什么都没用。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精华、灵魂和基础,持戒、忍辱、布施等行为,除了大乘佛教,无神论者也会做,他们也有伦理道德的约束(持戒),他们也会给予(布施),他们也会忍辱……
高深的法的修行基础也是菩提心
大家都渴望大圆满、大手印等法,当然,对法的希求是非常好的,证明对法的信心。但我们首先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出离心、菩提心,而且不能不做。
我们必须先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当修行有所提升时再去挑战更难的东西,比如修大圆满、大手印、禅宗顿悟法门等,但先要我们把基础做好。无论工作还是修行都要脚踏实地、点点滴滴地去做,这很重要。
佛经反对初学者一开始就去学习高深的法,普通人必须从基础开始。我们的基础就是菩提心,学佛有没有进步和收获,就是用菩提心来衡量的。
菩提心是生生世世的财富
这一生遇到大乘佛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不去珍惜,是非常大的遗憾。当我们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菩提心,否则下一世没有任何把握。
现在很多人的确发自内心希望能够生生世世学佛,但下一世不是我们能说了算的,而是从前的业力说了算的,下一世我们还有没有机会再修学大乘佛法都只是未知数。
有了标准的菩提心,就跟别解脱戒戒体不一样了,小乘居士五戒在死亡时戒律也会消失,带不到下一世。但人死的时候,菩萨戒不会会生生世世延续下去,乃至成佛之间。
下一世无论投生到什么地方,菩提心、菩萨戒都一定会发挥作用。即便我们投生到没有佛法的环境中,只要有菩提心在,一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定会寻找大乘佛法,一定能找到大乘佛法,一定能见到开示大乘佛教的善知识,这都是菩萨戒的力量,有了菩萨戒,菩提心就有把握。
不要在没有菩提心的情况下去做慈善
一片好心去做慈善工作、当义工,然而,两三年下来,因为工作中会遇到的有些人的行为没有办法理解,最后退失了,慈善机构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所以不太建议我们内心还没有真实的菩提心或者菩提心的力度没有达到一定标准就做这些事情。
做义工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事情,我们最初想法很简单,无条件的奉献,想着自己的工作一定会得到应得的回报,但可能因为慈善的工作中遇到别人不理解,很多人接受不了就不做了,同样问题,没有菩提心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过程中很容易退失。所以佛不建议一开始去做。
菩提心从没有到有,有了后再坚固,到一定程度后再投入饶益众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不应该的事情,那时不会有任何动摇。所以,首先是把自己锻炼好,然后利益众生,这种方法非常好。否则在不了解以后的实际情况,一时冲动下参加慈善活动、利益众生,后来退失、不修大乘佛法。
修菩提心的次第:闻、思、修
我们一直都是心里修菩提心,不行动也不行。次第和顺序很重要。首先听闻大乘佛法,之后思考,最后通过修行锻炼自己,等有一定能力再投入利益众生。如果不按照次第去做,饶益众生会失败,也会退失自己的菩提心。
暇满人身最大的福报是能做真正有意义的事:饶益众生
这一生中可以饶益众生,而且目标建立在伟大的菩提心基础上,有这样的机会是我们的福报。
这种机会不是生生世世经常有的。如果经常有,我们现在就不会是如今这样,因为这个机会非常难以值遇,所以佛经讲人身难得。
不是说所有人身难得,比如有些人一辈子都在造罪,还不如六道中其他众生,只有有修行机会的人生才难得。有这样的人身,也要反复思考,就这么一个机会,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路?追求什么样的东西?一旦错过,将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这对我们未来的生生世世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人们羡慕的社会地位、物质财富,名誉,彻底了解后会发现它们都是临时的,一旦真正获得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回头看也没有真正的意义。深入思考后发现,能使我们的人身具有意义的,那一定利他心和菩提心。如何拥有菩提心呢?首先闻思,然后修菩提心,达到一定阶段,菩提心就不会轻易退转,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投入到实际饶益众生的工作中。
饶益众生的十一种对象
饶益众生的对象有十一个,十一个不同种人。
第一种,无能的人。
无能包含很多种,比如生病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
除了造业的事情外,只要没有涉及到十不善的事情,即使没有太大意义,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都要去帮助。对孤苦无依的人,要无条件的去帮助,不求回报,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大街上老人出了事,大家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去帮忙,但从大乘佛教的角度,只要他没有能力、需要帮助,我们就应该伸出援手。无能虽有各种情况,但总而言之,当下没有能力以及需要帮助的有情。
我们在座上要修菩提心,同时也要有一些实际行动,因为通过实践可以检验菩提心修持的程度到什么样的阶段了。大家平时经常讲度化一切众生,好像成了大乘佛教徒的口头禅,但实际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就不愿意去管。即使帮了,遇到一点不公平的待遇也会产生厌烦,甚至放弃,这时你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座上的想法和实际行动差距有多大,到时候也会一目了然。
第二种人,迷茫的人。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在工作、家庭、感情、学佛等方面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面对,很迷茫。此时旁观者清,如果我们给他一些恰如其分的建议,给迷茫的人开导开导,或者指指路,比如遇到工作上,修行上的问题时,我们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学,给他出些用得上的主意,帮助他。
平时每一个人都好像懂很多道理,没遇到问题时什么都好,但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迷茫、不知道如何是好,这就需要有人来开导,此时的开导者不一定非得是高僧大德,只要有一颗利他的心,懂一点佛教教义的人,都能够帮助到别人。
世俗方面。每个人应该有2-3个可靠的朋友,因为世人遇到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给朋友讲,讲出来我们的内心感觉到很轻松,这也是一种发泄的方法,也非常总要。当然这可以暂时缓解情绪等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朋友能用修行或佛理指引他。这个时候若解决了他的关键问题,说不定能改变这个人的人生,甚至挽救一条生命。所以对迷茫的人,我们要无条件的帮助他、开导他,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饶益众生的方式。每个人生活、工作压力都挺大的,当别人面对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有菩提心,就更能真实利益并帮助到他人。
第三种人,对我们有恩德的人。
每个人都要有感恩之心,报恩在大乘佛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知母念恩本来就是大乘佛教修菩提心重要环节,没有感恩的心,菩提心是没办法修的。学大乘佛教的人要有感恩之、报恩之心。当对我们有恩德的人需要帮助时,我们要更要竭尽全力。
平时我们都在父母的恩德如山,虽然有些人因为特殊情况与父母有隔阂,但要知道,这不仅仅是父母的问题,也跟我们自己有关,跟前世业力有关
父母需要帮助的时候,比如生病了、心情不好,那么我们要责无旁贷地照顾他们,否则菩提心、利益众生就仅仅是说说而已了。孝敬父母也对我们修菩提心很重要。如果我们连对父母都没有报恩的心,会对陌生人有感恩心吗?
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并好好反省,如果失了孝道,我们的菩提心就经不起任何考验,或者说根本没有菩提心。这一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对我们恩重如山的是父母,除了父母以外,生活过程中还有很多对我们有恩德的人,都应该记在心里,感恩、报恩,在对方需要帮助的时候,无条件地伸出手去帮助他们。
第四种人,恐慌中的人(或者动物)。
有许多原因导致恐慌,如地震、台风、猛兽、毒蛇、战争,各种天灾人祸都会导致人内心恐慌。
如果有能力,我们应帮助他人免除恐怖。如进行无畏布施,救众生的生命等。有些人,除了人类,根本不把其它生命放在眼里,但从生命平等的角度讲,无论是谁,生命对它自己而言都是很珍贵的。所以,除了人以外的任何一个生命,只要我们有能力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慌,也要主动的积极的去做,这个非常重要。
第五条戒的对象是悲伤的人。
如今,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人,并且,未来还会越来越多。前段时间,有一个女孩在峨眉山自杀,并留下遗嘱呼吁大家关心抑郁症群体。能帮助到抑郁症患者的最好方法,在佛教里面。
抑郁症群体会越来越多,去年《人民日报》报道,北京一个医院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9千万抑郁症患者。九千万仅仅是抑郁症患者,还不包括具有其他心理疾病的。佛教的禅定能非常成功地帮助到他们,西方已经做了很多实验证明禅修的效果。除此之外,菩提心、慈悲心对他们也有帮助。
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不一定学佛,也不一定相信佛法。他们想学佛就学,不想学就不学。且不谈来世学佛,先把当下的心理问题解决,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再说。
作为佛教徒,首先不要迷信盲目,要不然怎么帮助别人?菩提心、禅修等没有任何迷信的成分,只讲自己的经验,并且是很实在的感受和经验,而不是讲鬼神什么的,当我们把经验分享给身边的人,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焦虑和抑郁情绪。
我们平时也要发愿,发什么愿?愿我们能解决众生的痛苦,无论是众生精神上还是肉体上的痛苦,希望我们能对他们有所帮助。有很多人认为发愿是主观的,其实不然。
愿力不可思议,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客观物质的力量。所以,要时时刻刻发愿,愿我们能够帮助这些痛苦的众生,愿我能够解决这些众生心理和身体的痛苦。当遇到这样的人时,不求回报、无条件地帮助他们。这是目前我们能做的,也是随时可以去做的,并且都在我们能力范围内。
这是第五种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焦虑、抑郁的来源很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焦虑和抑郁可以用菩提心、慈悲心、禅修来消除。
很多人认为,我们这一生能够赚很多钱供自己享受,是一种成功,但这不代表所有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能力,有随时随地帮助他人的能力。除此以外,世俗的成功再了不起也是临时性的,有了菩提心和修行的境界,并用这个境界帮助他人,这种成就是永久的,生生世世的,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不要仅仅用物质标准来衡量成功,也不要用世俗的地位权利衡量,除此之外还有更好、更高的成就。
为什么我们对自己最好的家人、朋友动不动就会发脾气?因为我们内心很浮躁,缺乏化解压力的方法,致使压力不断增加。比如,很多时候,虽然不希望跟父母吵架,但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导致各种矛盾产生。这种人很多,物质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他们最需要的是沉淀和平静,需要禅修,菩提心等的帮助。
第六条戒的对象,是贫穷的人。
遇到贫穷的人,用物质来帮助他们。自己有能力用自己的物质,自己没有能力,可以求助于慈善机构和其他朋友。
大乘佛教徒应该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很多人口口声声说修菩提心,骨子里却很自私,不愿意当义工发心,而愿意自己打坐学习。觉得去参加慈善活动、发心当义工等,浪费了自己很多时间。
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确应该先自己修行,提高觉悟和能力,但如果是因为害怕参加活动遇到挫折,怕累、怕辛苦而不愿意参加是不对的。以上是第六点,用物质帮助缺乏物质的人。
第七条戒的对象,是无依无靠的人。
从世俗的角度和修行佛法的角度两方面而言,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有能力的话,通过自己的能力给他们依靠;如果自己目前没有这样的能力,给他们找一个有能力的,可以依靠的对象。比如,在学佛方面,给他找一个修行好的善知识。
第八条戒的对象,痛苦的众生。
为了消除他们的痛苦,尤其是内心的痛苦,平时要和他们多聊天、多接触,对方送给我们礼物,要接受。如果没有涉及十不善,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也是一种利益众生的方法。
可能以前有很多这样的朋友,我们却不跟他们来往,认为跟他们来往就是浪费时间,他们不高兴,我们也无所谓。
的确,我们要有原则,不要把全部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从修行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确实没有太大意义,但如果能让对方减轻压力和悲伤,对方发出邀请,你就参与其中,对方送你东西,你就接受,接受东西也是一种认可——凡是让对方开心的,只要没有涉及十不善,尽量参与,这样可以逐渐消除他内心的痛苦。
虽然这个时候会耽误我们的学习和修行,但实际上也不叫浪费,这也是帮助众生,我们可以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为了消除对方内心的痛苦,不拒绝对方的邀请和礼物。凡是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帮助众生,都是大乘佛教的修行。
参加活动本身没有真实的意义,但通过这种方法让对方内心消除痛苦,这就有意义。比如他请我们吃饭,从修行角度讲,本身就是吃饭而已,没有更多意义,邀请不拒绝、参与了,能够消除他的焦虑让他开心,这就是结果。
所以要适当参与。平时别人邀请饭局,如果发出邀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焦虑情绪,我们可以牺牲闻思修的时间去参加。闻思修最终的目的是饶益众生,现在参加一个饭局也可以饶益众生,结果都一样,什么样方法都可以。事情本身有没有意义不重要,结果有意义就可以,只要没有涉及十不善,过程都不重要。
第九,需要表扬的人。表扬是一种认同和鼓励。
当有人在闻思修方面表现得很不错时,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表扬很重要,在他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赞扬,大家对他的认可,会让他更加努力用功,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帮助。
别人修行修得好,做得好的,表现好的,要懂得赞叹表扬,这也是一种利益众生。大乘佛教提倡不说别人的过失,讲别人的优点。从任何世俗的角度来看,赞美都很有意义。学佛的师兄中,如果有人做得不错,要懂得赞扬,而且要发自内心的去表扬。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有嫉妒。世俗团体中,当有人做得比我们好,我们会心里不高兴,这是先天有的烦恼,对于从来没有学过控制烦恼方法的人而言,有这样的现象很正常。
但作为佛教徒,要尽量控住,不要嫉妒。两个人同时做对众生有利的事,谁做得好,另一方都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赞叹,为他做得好而感到高兴。但有时候,仅仅两三个人的团体,内部当中却谁也看不惯谁,最后导致相互之间有很多烦恼产生,甚至连世俗的朋友也没法做。这不是学佛,而是以学佛的名义做世俗的事,这是不对的。只要有意义的事情,大家就要齐心协力去做。别人做得比我好,要随喜、表扬、赞叹、赞美、赞扬。
说别人过失是我们有意无意中讲出的,但是表扬别人、赞美别人的话说不出来,从某种角度看,这也很正常,因为我们是世俗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连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处理不好,我们学佛没有太大意义。大家要注意:该表扬、随喜的时候就表扬、随喜,不要因为别人比自己做得好就闹矛盾,发生这样的事要反省改正。
表扬,不是没有根据的,别人做得好要表扬,这是对别人的一种认可和鼓励。
第十,对象是三观不正、有邪见的人。
我们也需要在利他之心的前提下帮助三观不正的人。不要用不太合理的方法刺激对方,否则只会是帮倒忙。我们应用善巧方法,最终让对方发现他的三观是错误的。这是利益众生的重要方法。
第十一,对象是行为不正的、平时参与许多十不善业的人。
这种人也是要帮助的对象。帮助他们的时候,如果有神通,允许适当用神通。如果没有神通,就用其他方法让他明白他的行为是不对的、不合理的,当他明白以后,再帮助他改邪归正,这也是帮助众生的方法。对于三观不正的人,也可以用辩论,或是施加压力(威胁)的方式让他改邪归正,只要这种方法对方能够接受,不会让他产生更多烦恼,就可以适当使用。其实使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他改邪归正。
以上讲的十一条戒律是菩萨戒的第三种戒——“饶益有情戒”中的十一种帮助众生的方法。实际上除了这十一种以外,凡是能帮助众生的语言、行为等,都属于这条戒。
我们今生能有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做利益众生的事,非常难能可贵,至于下一世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还要根据我们的表现而定。
请大家尽量做到以上十一点。实际上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到那时,我们不要放弃、不要忽略、不要不在意、不要不当一回事,只要对众生有利,当下就要去做。我们的菩提心、慈悲心,总得付出一点实际行动,光是心里想,还远远不够。
有些事情是我们能力范围可以进行的,如果能打坐修持菩提心,并能在实际行动中行持,这一生就有意义了。下一世由这一世决定,(如果能这样做)下一世也有希望。
听了很多“发菩提心”的道理,行为却很自私,是没法学大乘佛教的。这也有一个过程,我们应先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然后逐步增加难度。
希望大家重视《瑜伽师地论》所讲的菩萨戒的十一条戒。菩萨戒三种戒的每一条戒,《慧灯之光》都讲过。今天讲的“饶益有情戒”的十一条戒是什么戒律,大家都明白,在我们有能力的情况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众生,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戒律,我们要这样理解,还应尽量把这十一条戒落实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