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快念网
地藏经快念网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佛到底能给你什么?

导读:佛到底能给你什么?拜佛是帮助你给自己信心,锻造心灵的强大和坚实,然后让你用这颗强大的心去面对世事。在《周易》里头,我们的祖先早就讲过“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而后天助之”的道理,人先得靠自己努力,努力...
佛到底能给你什么?

拜佛是帮助你给自己信心,锻造心灵的强大和坚实,然后让你用这颗强大的心去面对世事。在《周易》里头,我们的祖先早就讲过“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而后天助之”的道理,人先得靠自己努力,努力到一定程度,才会有人来帮助你,最后老天也会来成全你。否则,自己都没有努力的心,神佛就更不会来管你的闲事。

一遇事就忙着求神拜佛,或者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求菩萨保佑,这个叫做迷信。我们常说,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就是一切从自身出发,佛在自我心中,所以要自己觉悟,自己成佛。假如事事都求佛,那么佛又求谁去保佑?

大家平日里拜佛,有没有想过佛是什么?或许你们以为佛天生就有神通,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其实呢,佛在度人之前,也需要自度,所有的佛都依靠自我的修行来获得圆满和成就。在成佛之前,佛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就跟你我一样。佛也有痛苦、困惑,也会遇到坎坷磨难,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不同的是,佛完全依靠自己去应对,完全相信自己,他知道内在的力量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

佛度众生,认为人人可以成佛,也是因为他相信世人之心皆怀宝藏,每个人心中的能量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是欠缺了一个自我发现的时机。佛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发现心中的宝藏,一旦你发现了自己的强大,发现了自我的潜能,那么无论应对什么样的事都不成问题,这才是拜佛的真正用处所在。

事到临头,一味地祈求佛祖保佑,只是在逃避现实。过去的很多皇帝,一遇天灾人祸,就下罪己诏,或者迷信鬼神,大摆排场去祭祀、祷告,说到底还是没有直面问题,靠自己去处理问题,而是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外部的力量上。唐朝的玄宗皇帝就不一样,他在位时,山东遭遇蝗灾,这位皇帝却没有留在神佛面前祈求,而是亲自去到灾区,一边帮助农民消灭蝗虫,一边烧起大油锅,并且第一个品尝了油炸的“蝗虫”,以此显示靠自己治蝗灾的决心。

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别人。清代的才子郑板桥老来得子,生怕溺爱生害,在临终前还不忘告诫儿子:“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任何事情,不靠自己去做,就没有做成的可能。生活只能由自己掌控和承担,即便是佛,也无法代替世人去做任何事。就如佛陀说:“我如良医,应病与药,汝若不服,咎不在医;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佛可能会告诉你离苦得乐、解脱烦恼的方法,但也仍然需要你自己努力去实践这些方法,才能真正达到目标。

像我们佛门中人,不是为了从佛祖身上得到什么而学佛,而是为了善用佛的精神去应对世间一切繁杂,度脱一切苦厄,创造一个有情世界。大家也是一样;在家可以依靠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在社会上依靠朋友,在工作上依靠同事和上司,在生活上依赖伴侣,遇到困难,可能也是依靠身边人的帮扶来解决,但是,很多事情还是要靠自己去做,自己去扛。比如说,自己的学业、事业;身体上的病痛,还有情绪上的问题等,这些都没有人能够代替。他人给你的帮助再多,也不能代替你度过这一场人生啊。

所以,遇到问题,一定不要先想着找人帮忙,而是要先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街上要抗起一件重物,你自己先得用尽全身力气去扛,这个时候要是仍然扛不起来,街上的路人看见了;可能就会过来搭一把手,反过来讲;如果你把重物放在地上,袖手旁观,不打算花费自己分毫力气,谁会来帮你呢?

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够办得成事情,相信自己身上有无限的可能。我们用内心的力量把自己撑起来了,就不会事事祈求他人和命运。万事靠自己,也就不会在失去外力的时候束手无策,一败涂地。

02.念头多不要紧,不乱就好

整理好自己的念头很重要。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什么,同时还得知道自己应该放下些什么,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洪流里丢失这颗不乱不躁的平常心,才能在任何遭遇下稳住自己。

一开始,你得学会梳理情绪,掌控情绪。

人易被情绪主宰,有时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情绪一上来,理智一抛,旧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增加了新的问题。所以说,千万别被急躁的心情牵着鼻子走,要了解每一段情绪的来龙去脉,将它们分门别类安放好,这样才能让内心纷杂的念头安定下来。

接下来,还要懂得收摄自己的心

心像一只猿猴,四处攀援,我们要学会把向外追求的心念收回来,不要四处贪求,为了得不到的东西徒生烦恼。

再者,专注于眼前。

当你想太多,内心不得静定的时刻,不妨试着用心留意此时此刻的呼吸,顺着它的节奏,让杂念在一呼一吸间逐渐沉淀。

有时候,人需要用心念来控制行为,不过有时候,行为也可以对心念造成影响。所以很实在的一个方式就是,在做事的时候,要明确最根本的目的,制定计划,细分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循序渐进达成目标。

03.多向内看,把心收拢起来

出家人修行,大多要寻一处安静的场所,即使没有高山深林隔绝人世喧嚷,至少也要在闹市里觅一方清静空间。之所以需要外在环境的安宁,是因为依托于这样一种环境的力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收摄自心,全神贯注,潜心修法。

环境很重要,耳边时刻有噪音打扰,静心就会变得很难。深陷于现代生活的繁杂资讯当中,手机、网络、电视、报纸、杂志,无时无刻不在侵扰心神,这样怎么能够让自己沉淀下来呢。大家平日里学习、做事,都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要是身边时刻围着一大堆人,那恐怕什么事也干不成。现在有很多佛子来佛学院学习,也是为了借环境之力,促成自身的进步。

那么,是不是有了隔绝外界喧闹的环境,就一定能够潜下心去?当然不是。你可以把手机关掉,远离网络和各种资讯,身处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里,没有任何打扰,可是你坐在那里,却有可能满心纷乱,想完这件事,又联想到那件事,回忆完过去,又遥想将来,各种念头纷拥而至,片刻不停,根本没办法静下来。

心里头的牵挂太多,贪求太深,思虑太杂,即使你的眼睛看不到五色,耳朵听不到五音,心里也总想着外面的声色之乐,名利之求,这样一来,再安静的环境也失去了作用。

没有调伏好内心的妄念、杂念,躲到哪里都没用。心灵的静定除了需要外来的助力之外,还需要内在的努力。有人就会问了,怎么努力呢,心里的想法根本不受控制啊,越想要平息它,它越是到处乱跑。确实是这样,人在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往往是无知无觉的,他没有意识到内在的空灵和安宁,一旦知觉到了这种状态,想法、念头就会纷至沓来。尤其是在刻意追寻的安静环境里,当你想着要静心的时候,心就已经乱了。心若是散乱的,没有收拢起来,人就很容易追着念头跑,念头被串起来,思虑和情绪的波动就没有尽头了。

把心收拢,就是说任何时候都要专心、用心。这里的专心、用心,不是说做事一心一意,废寝忘食,而是内心不要有挂虑。说得再明白一些,我们做事情,不要有功利心和贪心。一件事还没开始做,就有诸多担忧,做事的过程中又为些许得失心生苦恼,做完了,还要在乎成败、名利,这样肯定不好。心总是向外攀求,为了尚未得到的东西满心追逐,为了得不到的东西徒生烦恼,人就显得浮躁,很难沉淀下来。不沉下心来,就干不成事。

有学僧问师父:“我多久可以开悟?”师父告诉他:“十年。”学僧一听,怎么需要这么久?于是又问:“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的话,需要多久开悟呢?”这回师父说:“二十年。”学僧不明白了,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师父说:“永无开悟之日。”

越努力就离目标越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这位学僧只在意修行的结果,不去关注自己,这样怎么能开悟呢?这就好比吃饭的时候,眼睛只看着锅里的饭,而不去关注碗里的饭,要是碗里一粒米都没有,那不就等于做了一场无用功嘛。

总盯着外面的世界,功利心太重,做事就容易有障碍。举例来讲,年轻人选择职业的时候功利心很重,总是根据职业贵贱、收入多少去选,结果选了一个不适合自己,不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职业;工作的过程中功利心重,苦一点、累一点的活都不愿意干,这样的话,职业上也很难有大的发展。

功利心重,归根结底是心太散了,想这个想那个,求这个求那个,对自己的心念不加控制。所以和尚常对佛学院的学子说,不要散漫、放逸,要把心收拢起来,往一处用力。不要以为你们来学佛,进了佛学院,就是佛子中的佼佼者,要是抱着这种心态去学习,时刻想着怎么开悟,怎么成佛,妄念就多了,妄念一多,做事情就挑三拣四,拈轻怕重,只求功利,不问意义,只看成果,不管过程。

实际上,事无高下,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你们看释迦牟尼,他做哪一件事不是在修行?任何一件“佛事”,若依轻慢心视之,那么就成了“俗事”;任何一件“俗事”若依悲智心觉照,那么就是“佛事”。一切都在乎我们的心,真正用了心去做事,即使再小、再普通的事,都能产生很大的意义。

所以劝大家多去关注自己的心,多向内要求,不要总去追求形式上的成功和表面的风光。把自己做好了,把自己的心掌控住了,其他的事不要刻意去求,付出的辛苦是不是值得,这件事情能够为“我”带来多大的名声利益,身边的人是不是认同了“我”——这些都不要去想,做到了这一点,一心不乱,当下就能有收获。、

你是在修持,还是已经落入了让你“轮回”的陷阱?

林青霞:学禅三天,受用一生

为了学习冥想出家为僧的他,今天为大家讲解正念十分钟

这个剃光头的酷女孩,遍访贤达,闯过冈仁波齐生死线,还令身家过亿的花旗副总敞开了家门…